經國號IDF戰機的一些特殊背景:
這些是少為人知的資料
(1) 1988年12月,經國號原型機出廠,然後首飛成功; 台灣是第一個設計和製造先進戰機的東亞國家,領先日本與中共
(2) 1992-1999年,經國號量產,長達八年; 事實上,一邊量產,一邊因應問題、做小修改小升級; 因為得到美國的技術協助,所以,戰機的主要系統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到底是初次設計+整合戰機,小問題不少
(3) 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這是自製戰機的好處,因此IDF的妥善率一直是最高
(4) 2000年,量產結束,經國號全部成軍; 2001年,開始以「翔昇計畫」升級,其實不止為了升級,而且是要維持戰機的研製能力,所以,那兩架翔昇機並非舊機升級,而是全新製造; 可以說,借用翔昇機來探索下一代IDF的新功能; 許多翔昇機研製的新功能,之後被用來升級經國號舊機
(5) 舊機大升級完成之後,戰機的研製散佈在各種小計畫中,例如,渦輪扇引擎、匿蹤塗料、AESA雷達,等等 ...小修改小升級,自然持續
(6) 蔡政府上台之後,戰機研製又開始有整合型的規劃,例如,新高教機計畫,恢復航發中心,等等
.. ..
[ 本文章最後由 RKK 於 2019-12-6 12:02 PM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