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半甲齒龜)

半甲齒龜化石
學名:
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
英名:Odontochelys
日名:オドントケリス
華語名:半甲齒龜
年代:三疊紀後期(2億2000萬年前)
化石發現地:中國貴州省
可能棲息地:南亞
體長40cm
一份刊登在2008年11月出版的
「自然(Nature)」科學雜誌中的研究,
科學家報告他們在
中國貴州省發現了一種過去失去環結的物種:
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牠們的外殼直接從肋骨和背骨演生而來,而不是某些學者所主張的從皮膚演化而來。
這種烏龜於2億2000萬年前的
三疊紀後期生存於現在屬於
中國貴州省的地區。
這項發現同時讓人推測,烏龜最早可能是生活在水中而非陸地;同時將烏龜最早出現於地球上的時間,再往前推進1000萬年。
烏龜發展出一種像防彈衣一樣的上殼,被稱為
carapace(甲殼),連接到一個較軟的底部,稱為
plastron(腹甲)。
由於缺乏確切的證據,科學家早從1800年代就一直討論,烏龜的活動房屋是如何形成的。(其中一支理論認為,這種殼是由皮膚逐漸形成的。
但另一種理論認為是先形成腹甲,接著肋骨再自然發展並加寬,同時背骨也變成硬甲殼,讓烏龜可以縮進去躲避掠食者。
加拿大自然科學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ofNature)表示:「有了
半甲齒龜,我們現在有清楚的化石證據,證明這種動物的演化過程。」
研究小組召集人,中國杭州的
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員
劉林俊 表示,新發現也指向烏龜原來是水生動物的證據。
半甲齒龜在背部只有一半的殼,但卻和今天的烏龜一樣有完整的腹甲,證明牠的腹部在水中容易遭受由下而上襲擊的掠食者攻擊。
圖片來源:BBC News
http://news.bbc.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