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當時南州的紅羽土雞
2蔣時代當時的政府並不重視台灣本土的物種。當時沒有育種知識的台灣雞農幾乎是從O開始摸索出來的。
台灣的
有色肉用雞(土雞、仿土雞),雖然大多是中小型種雞場自己
土法煉鋼選留出來的,並不被承認是「品種」,
介紹台灣有色肉用雞的文獻也很少,但是這些雞長久以來卻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
過去台灣的傳統雞隻市場以
菜市場活雞販賣為主,由雞販去農家收購自家養的雞,1970年以前台灣唯一企業化飼養的肉用雞是白肉雞。
1970年代當時由於經濟逐漸改善,白肉雞除了作炸雞或宮保雞丁外,無法滿足一般台灣家庭料理烹調上的需要。
許多養雞戶開始大量飼養羽毛黑色或棕紅色的雞。
但是台灣本地土雞的產卵量不高,無法大量生產土雞的雛雞供應飼養戶。於是就有人引進澳洲黑、黑王等產卵率繁殖率較高的外國種有色雞種和土雞的雞公交配,生下的雜種雞叫做「哄阿雞」(仿土雞)。
1970年代當時的仿土雞體型大小羽毛顏色參差不齊,有黑色、紅棕色,雜色等。膚色有白色、灰黑色(俗稱烏力肉)、黃色等。
雖然肉質不如土雞,但是可以滿足市場上對於黑色和紅棕色毛外觀雞隻的需求。
當時是台灣有色雞的戰國時代,幾乎每年推出和各地的「哄阿雞」(仿土雞)外型都不一樣。
到了1970年代末期,外型體型參差不齊的「哄阿雞」(仿土雞)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於是一些較具規模的種雞場開始自己選留培育羽色較整齊的雞。
到了1980年代短短2年市場已經是紅毛土雞的天下,這些土雞都具備紅色單冠,黑色或鉛灰色腳脛,雞公羽毛紅棕色,雞母羽毛土黃色等特徵。
但是仿土雞因為容易產生黑皮黑肉「烏力肉」的個體,所以仍然有少量飼養。
飼養和管理技術也大為改進,養1個多月後雞公和雞母就分開飼養,同時要剪去雞嘴的上緣以預防土雞密集飼養後互啄受傷的問題。
可惜好景不常,1984~1985年左右流行「手扒雞」沒多久後,這些紅毛土雞面臨生產過剩,賤如糞土的窘境。
!!!Σ(゚д゚;) Σ(゚д゚;) Σ(゚д゚;)!!!
之後飼養數減少,但是紅毛土雞卻逐漸朝大體型的方向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