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7(雄)

L7(雌)
紅色單冠、雞公金紅色,雞母黃色羽毛。腳黑灰色。公雞達 16 週齡體重雞公約 1.5kg,雞母約 1.2kg。

L9(雄)

L9(雌)

L9(雛雞)
紅色單冠、雞公金紅色夾雜黑羽,雞母紅褐色鷓鴣麻斑。腳黑灰色。公雞達 16 週齡體重雞公約 1.7kg,雞母約 1.3kg。

L11(雄)

L11(雌)

L11(雛雞)
紅色單冠、雞公土黃色夾雜金紅色,雞母土黃色麻斑。腳黑灰色。公雞達 16 週齡體重雞公約 1.8kg,雞母約 1.2kg。

L12(雄)

L12(雌)
紅色單冠、雞公金紅色麻斑,雞母黃褐色麻斑。腳黑灰色。公雞達 16 週齡體重雞公約 1.8kg,雞母約 1.4kg。
台灣土雞(祖父母代)、圖片來源:畜產試驗所

畜試土雞台畜11號(父代)[L12(雄)×L9(雌)]

畜試土雞台畜12號(母代) [L7(雄)×L11(雌)]

台灣土雞台畜13號(四元雜交) [台畜11(雄)×台畜12(雌)]

台灣土雞台畜13號(四元雜交) [台畜11(雄)×台畜12(雌)]

台灣土雞13號 雛雞
年產卵:140個蛋殼淺褐色
體重:雄(2kg)雌(1.5kg)
(外型、特徵)
單冠、具黃褐色羽毛、體健、達 16 週齡體重約 1.5kg,屠體脂肪率低、皮薄、肉質鮮美。
(來源)
台灣畜產試驗所土雞近親品系係於1985至1986年間,由研究人員翻山越嶺自全國各山區(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台東與花蓮等縣市)收集體型小、腳脛細與具單冠等特色之有色羽毛種土雞,經特性純化與選育而成。
將 1985 年 10 月自全國各地收集較具典型土雞表現型,如紅色單冠、羽毛土黃色或雜色、腳脛鉛色或黑色、行動敏捷與皮膚毛孔細緻等特性之雞隻。依收集地區來源不同,自 1986 年起開始以逢機方式進行系譜繁殖。
隨後於 1987 年開始將區域來源,以全同胞近親配種方式進行繁殖選育,並依其來源區域形成 L7、L9、L11 及 L12 等四個近親品系。
目前已育成 L7、L9、L11 及 L12 等四個近親品系。且其雜交後裔,可供生產優質有色肉用土雞。而四個近親品系並於 1997 年 1 月 18 日通過台灣農林廳動植物新品種命名為“近親土雞台畜1號”。
四個近親品系於1989年進行全互交測試。由測試結果選取最佳生長與繁殖性能之近親品系雜交組合(簡稱二元雜交組合)分別作為父系與母系(並獲分別登記命名為“畜試土雞台畜公十一號”與“畜試土雞台畜母十二號”),隨後再雜交二元雜交組合之父系與母系成為一可供商業生產之四元雜交組合,並命名為
畜試土雞台畜肉十三號。
台畜13號和父母代一般市面上都稱為
『古早土雞』或
『古早雞』。
飼養約110-150日上市,約135-150日是最佳賞味期間。
成長較紅仿和黑羽土雞慢而且體重較輕,所以飼養一直沒很普及。
台灣畜產種源資訊網
http://www.angrin.tlri.gov.tw/